WFU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臥推-胸肌不對稱,該怎麼辦?

文/蔡郁羚 物理治療師


 胸肌是大家都想擁有的肌肉,是撐起衣服的重要關鍵~而胸肌是左右側皆有的肌肉,所以平衡訓練就相對重要,避免胸肌不對稱,造成大小胸反而比不練還不好看。少數人在訓練過程中,會明顯感受到雙側胸肌無法平衡使用,一邊感受度很低,造成長期訓練後形成大小胸。

練胸肌最常見就是利用『臥推』來幫自己打造飽滿的胸肌,而臥推時槓鈴的水平高度就十分重要!在動作過程中,發力平衡,才能使槓鈴持續水平,讓雙側胸肌對稱使用,以避免左右不均。

但說得容易,在物理治療所就遇到許多個案都受困於無法讓雙側發力平衡而求助~

分析造成臥推不對稱的可能因素:

1.最容易解決的慣用手問題:右撇子or左撇子 

因慣用手較容易發力,身體習慣採取較容易控制的策略,所以臥推時,慣用手總是先發力啟動,非慣用手後續才跟上,造成負重在慣用手較多。


矯正方法:故意先啟動發力在非慣用手,往上推或往下放時,都先刻意控制使用非慣用手來支撐。幾次之後改變身體使用策略,就能發現臥推時槓鈴可輕鬆保持水平了~

2.本來身體框架就已經歪斜不正,所以更無法對稱使用左右側肌肉

身體框架歪斜,造成左右肌肉長度在收縮前就已經不等長了,就好像比腕力時,一個人手肘彎曲至舒服位置,另一個人手肘微微打直,在不同肌肉長度比腕力。不用想也知道是手肘彎曲至舒服位置的人會得勝!為什麼呢?因為肌肉在起點跟終點距離最適當時,最好發力,所以此時產生的力量最強~

若是左右手要一起平衡做動作,那最基本的:就是要將活動關節及肌肉放在一樣的位置!



3.核心肌肉無法穩定身體

剛剛第二點說明平衡做動作,最重要是將左側右側的關節、肌肉都放置同樣位置→再開始出力訓練,除此之外,放置好了後還要能維持得住!維持身體持續在同一個位置,出力過程不會產生偏移,那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核心肌肉

核心肌肉在身體中段組成一個罐狀汽水,主要由四條肌肉組成:上方蓋子為橫隔膜,底部是骨盆底肌,前後瓶身分別為多裂肌與腹橫肌。


這四條肌肉收縮時會產生穩定的強度讓汽水瓶維持一定壓力,除了裡頭的汽水(器官、脊椎)能被保護著,還可以使四肢動作時能通過穩定的氣壓瓶傳導力量讓身體中心持續維持在同一個位置,臥推動作過程不會產生偏移。



以下附上影片:個案重訓臥推大小胸,在核心治療介入後,臥推穩定度大大增加!




👆首先必須先判斷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臥推不平衡,可能原因有以下:

1.最容易解決的慣用手問題:右撇子or左撇子

 2.本來身體框架就已經歪斜不正,所以更無法對稱使用左右側肌肉 

3.核心肌肉無法穩定身體

才能對症下藥,輕鬆解決大小胸~🙌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長期下背痛,原來我是骨盆前傾

文/蔡郁羚物理治療師

長期腰痠、下背痛、肩頸痠痛、雙膝無力的你,站姿正確嗎?

骨盆前傾是常見的錯誤站姿,許多想要挺胸站好,或是不想成為懶人坐姿的人,都會不小心使用錯誤的骨盆前傾,來讓自己看起來有好好站挺,但只要久站、彎腰洗頭等日常簡單動作都會不斷伴隨著腰痠背痛、雙膝無力...。此類個案,最明顯的就是晚上睡覺剛躺平時,會覺得腰部無法放鬆,腰部形成一座拱橋無法直接服貼床面。





在物理治療所,看見骨盆前傾的個案為十分頻繁,就在昨天來了一位典型骨盆前傾的個案,張小姐是為25歲的咖啡店店員,工作需長時間站立,每到傍晚腰部就開始痠痛,有時甚至必須坐下來紓緩腰部症狀。從大學就是女籃校隊的她,就算現在脫離學生生活,下班還是會去打打籃球,保持著運動的好習慣~但從大學就覺得自己膝蓋不是太好,長期都覺得膝關節壓力大,也時不時會出現無力感,不斷影響著他的運動(照理說,25歲的年紀應是不太可能出現膝蓋退化症狀😕)。上述皆為骨盆造成上下關節不適的典型症狀,若不改變骨盆前傾只治療腰部或膝蓋,是無法真正根治的!!

我們從幾個姿勢觀察到張小姐的骨盆位置:明顯處於骨盆前傾

趴下時,則可明顯看見骨盆前傾造成:腰椎往前凹、上背部駝背(如下圖)等脊椎位置不良的現象。




要如何自我檢查是否有骨盆前傾呢?


我們可以從外觀及觸模定位來知道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傾

正常骨盆為:ASIS 約略與PSIS等高。

骨盆前傾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多的問題??


一切錯誤皆來自『地心引力』,因地心引力影響,人類需產生穩固的結構來抵抗重力,若違反上帝人體工學設計,使關節失去良好排列、肌肉無好好出力支撐,產生局部壓迫、磨損...等機率則上升。

就如同下方圖片中的盆栽,花盆如同骨盆,若花盆(骨盆)擺放長期往前傾倒,那上方植物(脊椎)及植物根(下肢關節,膝蓋)也會跟著地心引力而變形(脊椎側彎、膝蓋軸線偏移)。長期累積造成骨盆上方(腰椎、胸椎、頸椎)及下方(髖關節、膝蓋、腳踝)失去良好排列、肌肉無法正常收縮,導致腰痠、胸悶、肩頸痠痛及膝蓋無力、疼痛等現象。每個人皆需學習如何好好排列及使用自己的身體的小知識,才能使關節使用至80歲還能慢跑,而非40歲就全身酸疼、退化產生。




那該如何矯正骨盆前傾??

因骨盆前傾多半為長期站姿挺胸錯誤,在矯正時除了搭配下方運動外,一定要有耐心地常常檢查自己的姿勢,畢竟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矯正時也需要有意識地去控制調整!!大多來物理治療所得患者,治療回家後認真調整姿勢及做下方矯正骨盆前傾運動,大約2周就可定型~就可以真正根除腰痠...等問題囉~

回家調整姿勢:就是反覆檢查在任何姿勢下,骨盆後方PSIS是否與前方ASIS約略等高,若無等高要馬上調整姿勢至等高!




骨盆前傾矯正動作
1. 先找到骨盆前方凸凸的骨頭 ASIS(髂前上棘) 
2. 接著找到同側骨盆後方凸凸的點 PSIS(髂後上棘) 
3. 若有骨盆前傾問題:後方PSIS高於前方PSIS
4. 將前方ASIS往上提拉,相對後方PSIS就會往下掉,使前方ASIS與後方PSIS調整至約略等高!
5. 來回反覆動作🔄
6. 一天至少來回做50回合,不限什麼時間點做,想到就做最好👍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也沒有人天生就是骨盆前傾,都只是因為姿勢維持觀念錯誤,就算從小開始就使用錯誤,但只要想改都來得及的!!改變大腦輸入姿勢動作,長期提醒自己大腦,就可重建大腦習慣給予的肌肉控制~

不要害怕改變,而停止了自己變好的機會👊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個案分享- 長期腳踝角度受限,影響的不只有腳踝而已(內附自我增加腳踝角度方法)

文/蔡郁羚物理治療師


三十歲的張先生,是一名愛好運動的竹科工程師,在繁忙的工作後,都還是持續保有運動好習慣,喜歡騎著單車就往山上衝,早晨公司的籃球社團更是一定要參加~除此之外,跑步是他放鬆舒壓的重要夥伴。

但在多年前的一次腳踝扭傷後,左腳踝活動度就不是這麼地好了,雖不影響運動,但蹲下時總是感覺雙腳踝不對稱,下樓梯也會覺得腳踝會卡卡的,所以自己一直有持續努力地在放鬆拉筋小腿肌肉。



但最近這半年,卻開始影響到他跑步了!只要跑到七公里,左腳背就會開始麻,繼續跑下去會往上麻至小腿,讓他無法再跑下去。踩樓梯拉小腿筋也感受不到左小腿有被拉開,常常感受到腳踝很卡。甚至最近連走路,雙側髖關節外側有摩擦感、緊繃感!所以來了全人物理治療所治療。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網球個案分享』--因一場車禍造成肩關節脫臼,現在的他,每次打完網球,肩關節前後側都會疼痛



文/蔡郁羚物理治療師

25歲的廖先生 在四年前因車禍造成左手肩關節脫臼,不巧地他剛好是左撇子
正職是工程師外,平常喜愛打網球。
車禍後在高雄認真復健半年後,就沒有再針對肩部做訓練了,
因此到現在,每次打完網球,肩關節前側、後側都會疼痛好幾天...


2018/05/31 第一次來到了全人物理治療所,做了理學檢查發現:

  • 站姿下,骨盆偏向左側 ---->靜態姿勢下身體也是歪的😰 
  • 左肩關節活動度測試
  1. 手上舉、外展、內旋皆正常 😀
  2. 外旋受限,到底會痛 😰
  • 肩關節肌力測試
  1. 外旋轉肌:MMT 4 可以抵抗中等阻力 😰 
  2. 內旋轉肌:MMT 5 滿分,可以抵抗最大阻力😀
  3. 棘上肌: MMT 4 可以抵抗中等阻力 😰

😫肩膀疼痛的個案,常見肩部旋轉肌群不平衡:外旋肌力< 內旋肌力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不可輕忽的『沾黏』

文/蔡郁羚物理治療師


對我們身體軟組織(就是骨頭以外的組織,都稱軟組織,如:韌帶、肌肉、肌腱 ...等)來說,在受傷後有極高的修復能力,但卻也常見有不當觀念,導致修復過多而產生沾黏的情形。一個錯誤的觀念或迷思,可能導致更多的傷害,但一個簡單正確的知識或動作,卻能使我們遠離疼痛,擁抱健康!

沾黏會怎樣?

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在肌肉拉傷後、韌帶扭傷、肌腱拉傷後,經過冰敷、休息一兩個月,都已經恢復正常生活跟運動,但卻不斷感受到後遺症,受傷過的地方,變天就像氣象台一般,用酸痛來預知天氣變化...不只這樣,還可能導致運動能力下降,本來跳躍能力很好,受傷後就跳不高回不去那高度、本來動作很靈活,受傷後總是身心分離動作慢一拍、受傷後重訓重量一直練不上去...這都是過度修復產生沾黏的情形!

沾黏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避免?

我們要來討論五個W

Who誰會產生沾黏? 

兇手就是身體中的『軟組織』,泛指骨頭以外的軟組織,包含肌肉、肌腱、韌帶、筋膜受傷修復後皆會可能產生沾黏。
ps 軟組織主要由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基質構成,其中富含水份。

What 什麼是沾黏?

簡單來說,身體原本的組織被彈性或排列差的組織取代了。像是你肌肉在拉傷後,傷口沾滿了黏黏的瀝青。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為什麼膝蓋扭傷後,一直卡卡的?(角度受限或突然卡住適用)


文/蔡郁羚物理治療師


膝蓋受傷後,不論是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半月板移位、周圍韌帶拉傷或是手術修補十字韌帶、半月板...等,常常會伴隨膝關節不順暢、一直有卡卡的感覺,甚至有時後還會突然卡住不能彎或不能伸直,要等一陣子後才又慢慢可以動。
去做了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X光)又檢查不出問題,但就是會一直突然卡住😩😩😩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十字韌帶復健:神經肌肉訓練(受傷後or術前適用)


文/蔡郁羚物理治療師


十字韌帶受傷後,繼上篇『前十字韌帶受傷,我該怎麼辦?手術?』接著我們來談談如何自主訓練十字韌帶的神經肌肉控制。



正常膝關節的穩定,來自於


  1. 周圍韌帶(像橡皮筋幫忙把骨頭幫骨頭連接、綁起來)
  1. 肌肉-產生動作(彎曲膝蓋、伸直膝蓋)及支撐關節(蹲下、站起)

十字韌帶受傷後,少了橡皮筋韌帶綁穩關節,當然必須訓練周圍肌肉來幫忙支撐關節。很多人都清楚知道這個邏輯,但還是接到許多個案,自我訓練了一年,始終維持大小腿,無法正常運動,來診所求救!

這是為什麼呢??